信息產業(yè)革命新機遇——類腦芯片
日期:2021-08-27 / 人氣: / 來源:
[概要說明]目前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系統(tǒng)都需要進行人工建模,轉化為計算問題進行處理再進行深度學習,而人腦卻可以自動感知,進行問題分析和求解,決策控制等。
類腦芯片結構非常獨特,可以仿照人類大腦的信息處理方式進行感知、思考、產生行為。人腦中的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,具有可塑性,能夠隨所傳遞的神經元信號強弱和極性調整傳遞效率,并在信號消失后保持傳遞效率。而模仿此類運作模式的類腦芯片便可實現數據并行傳送,分布式處理,并能夠以低功耗實時處理海量數據。
目前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系統(tǒng)都需要進行人工建模,轉化為計算問題進行處理再進行深度學習,而人腦卻可以自動感知,進行問題分析和求解,決策控制等。因此類腦芯片也有望形成有自主認知的水平,可自動形式化建模。
2011年8月,IBM公司通過模擬大腦結構,首次研制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,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。這兩顆類腦芯片原型均采用45納米絕緣體上硅CMOS工藝制作,包含256個神經元和256個軸突(數據傳輸通道)。其中一個芯片包含65356個學習突觸,它能夠發(fā)現新的神經元連接路徑,可通過經驗進行學習,并根據響應對神經元連接路徑進行重組;而另一個芯片包含262144個可編程突觸,可以根據預先設定,通過強化或弱化神經元之間的連接,更迅速、更高效地處理信息。類腦芯片的每個神經元都是交叉連接,具有大規(guī)模并行能力。但因技術上的限制,被IBM戲稱為“蟲腦”。2014年8月,IBM公司推出名為“TrueNorth”的第二代類腦芯片。它使用了三星的28nm的工藝,包括54億個晶體管和4096個處理核,相當于100萬個可編程神經元,以及2.56億個可編程突觸。其性能相比于第一代有了不少提升。功耗每平方厘米消耗僅為 20 毫瓦,是第一代的百分之一,直徑僅有幾厘米,是第一代的十五分之一。
“TrueNorth”的每個處理核包含了約120萬個晶體管,其中少量晶體管負責數據處理和調度,而大多數晶體管都用作數據存儲、以及與其它核心的通信方面。此外,每個核心都有自己的本地內存,它們還能通過一種特殊的通信模式與其它核心快速溝通,其工作方式非常類似于人腦神經元與突觸之間的協(xié)同,只不過,化學信號在這里變成了電流脈沖。IBM把這種結構稱為“神經突觸內核架構”,如果 48 顆TrueNorth芯片組建起具有 4800 萬個神經元的網絡,那這48顆芯片帶來的智力水平將相似于普通老鼠。
16年,IBM又公布了與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、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、以及勞倫斯•利物莫國家實驗室在TrueNorth芯片應用方面合作的最新成果,包括手指識別、情緒識別、圖像分類和對象追蹤等。
2017年,英特爾發(fā)布了Loihi芯片,它采用了一種新穎的方式通過異步脈沖來計算,同時整合了計算和存儲,模仿了大腦根據環(huán)境的各種反饋來學習如何操作的運作方式,可以利用數據來學習并做出推斷,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變得更加的智能,并且不需要以傳統(tǒng)方式來進行訓練。
Loihi采用的是異構設計,由128個Neuromorphic Core(神經形態(tài)的核心)+3個低功耗的英特爾X86核心組成,號稱擁有13萬個神經元和1.3億個觸突。
與 TrueNorth 和Loihi不同, 高通公司開展研究的是Zeroth “認知計算平臺”,曾在業(yè)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。原因就在于它可以融入到高通公司量產的 Snapdragon處理器芯片中,以協(xié)處理的方式提升系統(tǒng)的認知計算性能,并可實際應用于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中,支持諸如語音識別、圖像識別、場景實時標注等實際應用并且表現卓越。
推薦內容 Recommended
- 固態(tài)電容介紹,日系臺系...08-17
- AMC到底是什么?居然影...05-24
- SMT術語分別代表什么意思?08-04
- 臺灣鈺邦 公司簡介之...03-29
- 固態(tài)電容使用注意事項...12-27
- 安規(guī)電容的作用是什么...01-07